怎么算人的五行属相?
五行,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其他的还有阴阳、气血等),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准则和依据。 中医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人体也由这五种元素构成,五脏即是五个器官,即肺、肝、肾、心、脾;六腑则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它们彼此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态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这个人的五行属性以及其缺失的五行属性,然后再做其他判断。当然,在诊断过程中,还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地域、气候、生活习惯等等。
五行的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钱(金属货币),钱能买水(饮料),水能滋润木。五行相克指的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结构与五行息息相关。比如心脏属火,脾脏属土,肝脏属木,肺脏属金,肾脏属水。又比如胃经五行属土,脾经五行属土,心经五行属火。肾经五行属水,膀胱经五行属木……
不过,这些五行属性都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大致规律,并非绝对。而且每个人出生后的五行属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季节的变化会有一定的变化。我们判断自己的五行属性时,也要结合季节进行综合考虑。 比如春天出生的人,其五行属性一般偏热一点,为阳,如果是夏天出生的人,则五行属性较燥。而秋天出生的,一般偏凉一些,冬天出生的寒冷。
如果一个人在一年中经常感冒,患伤风症,就可以认为他的身体“阳气”不足;如果一直反复口腔溃疡,又可以认为他的身体“阴气”不足。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大致判断这个人的五行属性,然后加以调节,使之趋于合理。
五行是中医理论的基矗五行的内容: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学说根据“万物莫不成于天地”和“天有五行,御五类”的思路,按照“五行之气”是万事万物生成演化的动力来源与根本条件这一基本原则,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分门别类地归纳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木、火、土、金、水五个基本的运动变化形态。按照《尚书·洪范》的说法“天有五行,御五类,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先人对所生存的地球环境和万事万物分类的高度概括。
木的特性是“曲直”。曲指物体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特点,直指具有能直立,向上向外生发,不屈不挠的特性。自然界中凡是这种引申特点的皆属于木,如树木、植物的生长,春气生发,乃至调达、舒畅、周通之性等。
火的特性是“炎上”。炎指热,上指上腾,表示有温热升腾、明亮、上炎等特性。自然界凡是具有这种引申特点的皆属火,如火热、温热,夏季火热,甚至于明亮、向上的阳光、火焰等。
土的特性是“稼穑”,亦称“稼樯”。稼穑意指万物化生。稼即耕种,穑即收获。万物化生即有生化、承载、受纳之功能,为万物之本,生长出万物,有化育之功。自然界如湿土、生长化育、中央、夏末秋初、万物秀实等。
金的特性是“从革”。革:改变、变革,从:顺也。故金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庄严、严肃、收敛、洁净的性质和功能。自然界中一切具有与之同类的引申属性者,如秋收之气、金属、耐寒,以及白色等皆属于金。
水的特性是“润下”。润指滋润、阴寒,下乃向下。水无微不至,故有滋养、清凉、清洁、凝聚、肃静之性。自然界中引申此等属性者,如冬季水冷,滋润寒凉,北方水盛,甚至血液、泪液等皆属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