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修复长城?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长城不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筑长城以抵御匈奴入侵,这是长城作为建筑形态首次出现。此后秦、汉、晋、北魏、东魏、北齐、隋、唐、辽、金等朝代都在原有城防设施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增修或重建。 那么请问,这些时代重修长城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就是抵御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鞑靼、瓦剌的入侵。既然敌人来了主要靠打仗和移民防守,那修筑城墙的作用也就不大了——其实也根本没有把城墙当成主要的军事防御工事。
到了明朝,鞑靼蒙古与瓦剌蒙古不断南犯,明军却屡战屡败,最后只好把首都迁到南京。然而就在鞑靼蒙古进攻大同、犯袭北京之际,明廷却为了争夺河套地区跟瓦剌蒙古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瓦剌击败明军,包围了包头后达成和议。双方撤兵,转年鞑靼又攻破了大同,再次威胁京师。 这时候明廷想到了修筑边墙(也就是长城)的办法,希望能利用关外的土地阻挡鞑靼蒙古的骑兵。于是从永乐五年开始一直到正统十二年,明朝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以防御蒙古轻骑兵的突袭。此时距离明成祖朱棣即位已经有三十多年,蒙古骑兵的冲击力早就不如从前,而明军的野战水平却不断下降——这是因为自朱元璋开始,明朝就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军人群体素质越来越差,火器使用也不足。
这种情况下,明朝不得不放弃依靠正面对抗击败蒙古骑兵的想法,改用构筑工事的方法迟滞蒙古骑兵的冲击。只有当外部军事威胁较大并且有足够人力物力支撑的情况下,修筑长城这种劳民伤财的工程才有存在的必要性;若是内部矛盾突出,外敌入侵概率较低的时候,朝廷宁可牺牲部分领土也不愿再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用来修筑长城这类“无用之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在军事压力较大且拥有充足人力物力的条件下,长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反之,长城就不复存在意义。
公兵优质答主不是因为没钱,也不是因为觉得没必要,而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修旧如旧是不可行的,甚至于修旧如新的可行性也不高。现在长城的很多段落,别说人为破坏了,就仅仅是一场大雨,就能冲垮百米长的城墙。修长城已经不是简单的土木工程,而是文物工程。
其实我们只要翻看下近些年关于长城保护的新闻报道,就会看到一个频繁出现的词汇:最小干预。其实国家文物局在2015年的时候就发布了《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
为什么长城这种看起来挺结实的工程,要修起来有这么多讲究呢,干预还要越少越好呢,这还得从长城的建造说起。
长城沿线幅员辽阔,每个地段的自然环境差异极大:南方长城沿线多是土石山,而北方更是有草原、沙漠或戈壁,还有部分段落在河谷地区。这么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质和水文环境,导致了古代修长城使用的建筑材料多种多样。砖和石头自然是用得最多的,但在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还大量使用到了泥土、柳条,甚至芦苇。很多山岭地区的长城直接就是依山而筑的土长城,稍微好点的用石头干摆筑。也就是说,大多数的长城没有现代工程里的钢筋混凝土这种高强材料,而用了很多散体、柔性、可渗透的材料,整体上来说是非常脆弱的。
除了建筑材料,不同地区在施工方式上也是因地制宜采用的最方便的方式,很多地区连石灰或沙石做的砂浆都不用,而采用的是芦苇或高粱秸秆等作为筑料间的填充物和粘结物。在山地还大量用到了山石或开挖基槽后的废土来填充墙芯,用石板或片石作为护墙。
这种脆弱的建筑结构导致了墙体很容易被大雨冲垮,并且是迅速垮塌。比如2011年8月,在河北张家口地区一场不到半个小时的暴雨,导致明长城就崩塌了长达百米,而这段长城距离上一次维修仅仅是4年。如果长城的垮塌仅仅是因为大雨冲击,那还有得修。但是,长城沿线风化和冻融现象极为普遍。风化对于石质墙体的破坏极其严重,比如在山西、河北、内蒙古交界地区,墙体已经变得残破不堪。
而长城沿线几乎都有冻土层,冬季时地面以下数米都有冻土,在冻土的作用下也极易导致墙体破坏。加上长城周边有很多牧区,牲畜经常践踏长城,也会导致墙体被破坏。对于长城最严重的破坏则来自人为的干预,比如拆墙建房。而近年来还出现了严重的“开发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比如甘肃玉门某段长城被开发成婚纱摄影基地,被汽车任意践踏,还被当作石头来源地被不断拆墙。
长城出现如此严重的破坏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不是说有钱就可以直接去修,而是需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制定详细的维修方案,并由专业的保护修缮专家论证后才能实施。像目前长城已经很严重破坏了,是不能直接按原样修的新墙,而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保护加固,能用的尽量就用,不能用的要作为废弃物保存,必要时候才能更换。像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在没有经过严格论证和审批前提下大规模修缮长城,还用上了钢筋混凝土,虽然游客看到了“长城”,但严格来讲已经不是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