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机构如何改革?
中国的体制,其实是自上而下的授权体系。这种授权体系的优点在于决策的快速性;缺点就是决策的权威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制度来配合这种授权体系,那就是选举和投票。但是我国的选举存在如下问题:
1. 选民的直接选择被变相取代——代表推荐制代替了选票直接投出,选民实际上对代表的选出并没有直接参与感。(当然如果代表能充分反映选民的利益诉求还好,问题是中国现在代表大多代表的是自己利益,选民的利益很难得到体现)
2. 地域代表制度导致贫富差异在选票分配上的不公平。由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一般高于农村居民,所以农村人口往往拥有更多的选票,而城市人口拥有的选票则相对较少。这也是近年来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的制度原因之一。
3. 代议制下,议员们代表的是选区的利益,而不是选民的个人意志(尽管竞选时大家都把选民的利益诉求高呼一遍),议员与选民之间的契约精神无从谈起。
4. 政治参与度不够。有选民参与选举固然是好,但问题是很多选民对候选人不了解,甚至都没看过候选人所发的传单,就凭着认识字不识字的直觉随便投上一票。这导致候选人的宣传能力和个人品德在某些情况下比代表选民利益的初衷更重要。
5. 监督机制欠缺。现在对于议员和政府的监督主要依靠人大和政协,但这些机关的性质决定其本身也要被监督。另外,新闻自由也远远不够,媒体对于政府机构的监督很大程度受到限制。
政府机构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明确了总的改革思路和原则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试点来推进改革,在取得经验之后再全面铺开。改革的近期任务和突破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调整和规范国务院各组成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
我国现有的29个国务院组成部门中,有12个部门管理着工业和通讯业,管理机构过多过细,管理范围交叉重叠,应该加以精简和整合。具体设想是,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作为综合机构,改名为“工业和管理与市场规范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工业经济和通讯业运行的综合管理和市场秩序的规范,包括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和规范等,与国家计委的产业投资政策及项目管理相协调。原有的12个专业经济部门予以撤销,将一部分管理职能下放给地方,另一部分与日常生产运行调节相关的管理职能,下放给工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原属于这些部门的国有重点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制度,组建若干具有综合发展能力的国有控股公司。
与此同时,还要对现有国务院组成部门中与经济管理有关的部门进行适度精简和调整,一是将劳动部和人事部合并为“劳动与人事部”,作为政府负责社会管理的组成部门。将人事部原有的工资管理职能,与财政部的有关收入分配管理职能整合为收入分配管理司,作为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一步单独拿出来。二是将国家土地管理局并入国家计划委员会,将民政部的救灾救济职能和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组建民政与扶贫部。经过上述调整和合并,国务院原有组成的29个部门可调整精简为23个。
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可以分步进行”的要求,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完成之后,再考虑实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在借鉴国外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地方政府宜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体制,即在设置省、市两级政府体制的同时,在省辖市和设区的市及其所属的区设置城市政府,在县、市及其所属的镇设置县政府。这两级政府的性质属于地方政府,由市政府和县政府领导基层政权自治组织和社区管理组织,实施“三级管理”。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有利于突出中央政府对地方宏观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城市政府贴近城市公民群体和社区自治组织的管理特长,使政府组织体系更加有机地与经济组织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