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哪家包子好吃?

奚一成奚一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一个地在徐州外地人,吃过很多家包子,倒也觉得每家都各有优点。 先谈老五米线(已倒闭),它家包子味道很好,是那种放了很多香油和葱末的包子,皮不是特别薄,但是很软很有弹性,肉馅咸香,个人很喜欢。它家的米线也好棒,就是量太少,我这样一个饭量大点的人吃一碗根本不够。

再来说徐师大学生楼旁边的杨师傅锅贴,它家包子馅儿很好熟,有肉香味儿而不油腻的味道。皮薄而且容易剥落,沾着辣椒醋很美味。不过觉得它家皮有点硬,可能和发酵的时间有关。价格也比较实惠。

还有学府路附的小笼包,忘记叫啥名字了,就看见门口挂个牌子写着小笼包,生意特别好,排队,店不大。皮很薄,但据说因为太薄不好把馅儿擀细,所以会有硬芯儿。味道很好,不过个人感觉比杨师傅差一点。

最后说一家煎饼果子,在金地广场对面的一条小巷子里,只见过他摊煎饼。包子馅儿是他前一天晚上做好的,很香。皮也是自己擀的,薄厚均匀。个人最爱!不过现在好像不摆出摊儿了……

沃琬柔沃琬柔优质答主

徐州有悠久的包子制作历史,徐州古称彭城,在2000年前左右的汉代,就有“彭城饮饾”。“饾”,当时人称包子,是将菜肉包于面中蒸煮后蘸醋而食,专指徐州包子。历经千年,徐州包子经久不衰,流传更广。徐州人几乎无不喜欢吃包子,无论贫富,常把包子当作待客的上等佳点。

彭城饮饾

徐州包子与其他地区的包子制作方法相同,不同处在于徐州产小麦,历来以“彭城大麦、黄河鲤鱼”而闻名于世,小麦质优,磨出来的面粉白、筋道,蒸出的包子软中略硬,内有咬劲,这也是徐州包子的独到之处,外地人品尝后,无不称妙。徐州包子一般为两层皮,也有三层皮的,皮薄馅大,其馅分全发面和半发面包制,品种繁多,以“糖包”、“素菜包子”、“肉包子”、“小笼包子”最为出名。

糖包

糖包用红糖或白糖夹心,圆如桃形,甜糯适口,香酥可口;素菜包子用韭菜、豆芽、鸡蛋、豆腐乳之类制作馅心,鲜美清香;肉包子用鲜猪肉加韭菜等馅料包制,肥而不腻。小笼包子是形如小笼的肉包子,制作精细,小巧玲珑,其鲜美程度,亦可与沪杭地区著名“南翔小笼包子”相媲美。

徐州包子一般作为早点或中点食用。每逢年节,家家要蒸制大量的包子当节日食品。农村有的大户要蒸二三千个,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好友,象征富裕,表达礼节和加深情谊。

徐州包子驰名的有铜山乡黄集、奎河以北地区及沛县朱寨的菜包子;睢宁大郭庄糖、肉包子;丰县大沙河苹果园的白糖包子和沛县敬安、大屯的牛肉包子。

徐州人喜爱吃包子,包子也就成为徐州人的一种饮食文化,许多有正义感的徐州人,把“吃包子”当作了一种语言。如旧社会,农民遭受豪绅的欺侮,敢怒不敢言,但一旦遇上豪绅路过的时候,他们会高呼“看那不是俺村穷的连包子也吃不起的王老爷”,这句喊话,就等于挖苦了那豪绅的剥削掠夺行为。解放后的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一些干部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有的职工拉帮结派,小山头主义严重,一些有正义感的职工和贫下中农气愤地说:“我看他们像老没吃过包子,包子胀的”,这句话既道出了这些人忘乎所已的膨胀本性,又说出了这种人所处的不健康状态。这种把“吃包子”当作一种语言方式,是徐州独特、富有地方色彩的现象,是徐州包子饮食文化的一种反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