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邳州结局是什么?

诸泞楝诸泞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郯子,姓任,名渠,是少昊的后代,周朝初被周武王封于“郯”(公元前1135-前1131年),爵为子,是当时最小的诸侯国。郯国,原属古徐州州域,西周时为“徐州之域”。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54年),郯子应夷王之召而入京问道于太史,周王室以郯子的儒行贤名而厚礼相待。周夷王十分钦佩郯子的孝道,就请郯子向王亲国戚传授孝经,从而成就了王室大业。

周夷王九年(公元前853年),夷王赐宴招待郯子,席间夷王问起郯国疆域有多大,国力有多强,物产有多丰盛。郯子一一作了如实回答。夷王又问起郯国的山山水水有无特别之处,这可让坦诚相待的郯子为难了,当时诸侯之间不许打听对方的实际情况,不打听则无所谓,一旦打听,即使对方如实回答,那也是虚的,所以周夷王此问有违礼制,又带有威胁和嘲笑的口吻。郯子听后,想到自己是千里求学,不得不按周礼加以回答:一因鲁侯未准允;二因不避人主讳(周夷王名燮,“燮”与“薛”谐音,薛为郯国之地。),未敢实言。夷王自恃王权,逼问:一,吾以礼相问,非谋非贪;二,祭祖行孝乃吾所嘉,实何所忌。

郯子听后,虽身处京畿重地,但为坚定郯民抗争之心和志气,仍直言以对:“疆土,社稷也。社稷兴泰,疆土之大可知之矣;君主以德治民,民风淳,社稷之兴泰可知之矣;土肥壤美,五谷丰登,民风淳厚可知之矣;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恒心盛,抗争强,则民之奋焉可知矣;如此,夫天地之大可鉴也。”

周夷王被郯子的回答激怒了。当时,周王室虽然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日益衰落,诸侯国不听召令,齐、楚、晋等大国已开始争霸,对王室指手画脚、藐视不满的情绪高涨。此时的王位又是靠政变抢得,本来就感到坐立不安,今天又被郯子教训了一番,他哪里能咽下这口气!于是在宴会后下旨将郯子及其从属就地软禁。

郯子被拘的消息传来,郯国君臣和各部落首长焦急万分,寝食难安。为了使郯子尽快回归而挽救国家,郯侯和各部落商议后,决定派郯国重臣、司空公、老将申喜进京营救。

申喜入宫求见夷王。夷王正为如何处置郯子而闷闷不乐,一听说申喜是来劝降并献马的,自然兴奋地召见。

申喜向夷王叩拜后,首先以郯子的名义向夷王献上骏马。夷王大喜,命设宴款待后就与申喜商谈具体献地事宜。申喜称,郯国本小国,又位于齐、莒、鲁、薛之间,生存艰难,故世代事周,希望给郯子一次赎罪的机会。

夷王为使郯子认罪而提出郯国须献大、小薛及邳三地,“献地则郯子得归,否则,死罪难逃”!

申喜一听,傻了眼,这哪里是一次重臣进京游说并献上数匹骏马所能换取的呀!他虽深知夷王的淫威,可为拯救祖国,只好据理力争。

申喜向夷王奏曰:大薛本来是我国的,后来被莒所侵,我国内迁,无奈才以邳与莒交换了大薛,邳实非我有!小薛本应我国所有,但周王室明令小薛不事于郯而事于周!臣思当今之世,诸侯攻伐,战争频繁,谁不思扩充疆土?我国小力单,求周王庇护,才得生存。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昏姻无绝”,我小国只能“附庸”于周王室,且世世代代“事周不忘”。“事王室事周之邦国,犹事其亲”。“王室既固,诸侯既睦,周礼乃作。邦国以主,小国以附”。今日王室衰微,小邦苦累、艰难备尝。我乃附庸之国,自当效忠“事王”,只因“邦域我限”,难遂王之大愿。“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如今不也是难现吗?为社稷不灭,我为拯救郯子性命,不得已求得一线生机,只要王上应允郯子得归,我国愿献上小薛。如果还要我国献上大薛与邳,这实际是逼死郯子,灭掉郯国呵!

申喜的一席话感动了周夷王和周围大臣,在此期间他已将几日的酒宴换成了素斋,他已多日未进食了。周夷王此时才思前想后,想起三年多前郯子来周是出于求知,自己是何等地得意,自己是多么敬重郯子。如今,自己因听了几个人的一句话就犯了大错,逼死了郯子,人们会怎样议论自己呀!现在申喜的表白感动了自己,又感动了满朝文武,怎么办呢?以自己目前的处境,得罪了鲁侯倒没有关系,但如果因此逼死了郯子,使小国寒心,使那些与自己不相上下诸侯更瞧不起自己,那就无法向群臣和天下人交待了。于是他从座位上下来,走到申喜面前,双手搀扶申喜说:你不要以礼相待,我已知道错了,既然如此,小薛不要献了,但邳必须献上。

申喜看王上有些松动了,马上乘胜追击:大王明鉴,周礼“君之事亲,有犯无隐”,臣之所言,“岂敢不以王为孝”!今邳本在莒,莒与邹、鲁等国不和,正想献于邹、鲁,邹、鲁不收,才献我,实属虚得。如果我国一旦献上这个邳,按礼制必须世世代代事莒,而且要为莒国戍边,那我小国岂不是无生路了吗?再说,既然王上应允郯子无罪南归,不违背周礼,不违背天下人的期望,那还一定要得我国邳是何道理?大王的“大义”岂不因此而湮没吗?大王既许郯子无罪,还一定要得邳地,那我小国岂不是以死相逼吗?如此,我小国灭亡与大王无关,完全是大王逼死之!

申喜这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周夷王此时已是热泪盈眶,大臣更是感动不已。周夷王从心里敬佩郯国人,他们的知礼和诚信比这些只知争权夺利的人好多了,自己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申喜不仅没有怪罪自己,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真是一心为了王室的兴旺,为了天下人的大义。这时,周夷王感到自己被郯子和申喜教化了,他已不再是一个专制昏庸的君王,而是一个大彻大悟、以礼从政的仁君了。

周夷王下令:申喜可赐银万两,以彰其功,以助大义;郯子可立即返郯,不加讨伐,不征兵粮,只收回邳地。申喜叩拜以谢,并要求先护送郯子南归,自己仍留京师为郯子赎罪。

周夷王被感动了,答应了申喜的请求。郯子南归,受到国人的夹道欢迎。

邳地被献,使郯国人感到很悲痛,但为了拯救国君性命,他们还是忍痛割爱。他们更理解申喜的一片苦心和对国君的忠诚,以他们对申喜的理解和尊重,筑台以待。

申喜南归,受到比郯子还热烈的欢迎。人民以隆重的仪式迎进了申喜,并筑高台以待。

相传,邳台就在今临沂郯城县杨集乡申家沟西,遗址呈南北长条形,东西长80米,南北长170米,高3米左右,俗称“申喜台”,因申喜救郯子时献了邳地,故也称作“邳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