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怎么能体现团结?
我是从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才知道并喜欢上这项运动的,当时的奥运火炬手就是乒乓球的发明人卡尔松。在巴塞罗纳之前,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一直处在独孤求败的地位,直到巴塞罗纳中国队遭遇了一场惨败,随后马文革等人在世乒赛上复仇成功而重新崛起。
之后中国开始了对乒乓球王朝的统治,从孔令辉/刘国梁时代的直拍快攻打天下到后来的横板打法,再到现在的一统天下,乒乓球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和体育运动水平都不断提高。 作为中国人,我可能更了解国内乒乓球的发展,以省队为例,一个省队队员的训练强度很大,每天除了练习基础内容外还要进行大量体能训练(比如力量、耐力、柔韧),技术方面还要根据当前最新的技术方向不断的变换自己的技战术以适应新形势。
一个球队往往很多个主力,但是替补队员的水平也很强,因为每个队员都要练很多项技能,这样确保一旦比赛出现意外情况可以迅速替换其他队员上场继续比赛。所以你看中国的乒乓球比赛很多时候都是5个人在场上的,这就是训练的结果。 而国外不是这样,你像欧洲选手基本都是一个人练,练一会休息一下。亚洲选手像韩国日本基本是几个人一起练,相互配合,但是这和中国队伍的训练强度和质量没法比。 所以归根结底是训练水平和努力程度的差距造成了现在中国的乒乓球一枝独秀。
乒乓球运动是竞技体育项目,虽然大多数是以单打的形式存在,而团体比赛也是其重要竞技方式,并且与单打一样,被列为乒乓球世界锦标赛、奥运会等国际重大比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团体项目的设置更好的体现了“团队”、“团结”的意义。团体比赛由3名以上运动员组成团体,每队上场3名队员,每人必须上场一次。团体比赛以场数多少决定胜负,每场比赛以五局三胜制计算场次。50年代之前多采用5打5的方式进行团体比赛,50年代后基本以3打3为主。
在团体比赛中,每位选手必须上场比赛一次,且每场比赛的双方队员不能再重新对调再次上场,比赛场次一般为三场至五场不等。在团体项目中,运动员要在单打对抗中,既要充分的体现个人的技术风格,又要适应整体团体技战术的安排,既要以我为主,又要为队友创造更多得分机会,既要积极主动争夺场次胜利,又要为队友营造更好的比赛氛围,因此在团体比赛中,场内队员,场外教练、队友均需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为取得最终的胜利而战,更体现了团队的核心意义。
同时,由于团体赛是在双方全部打完后判定胜负,所以在前面输掉比赛的选手可能在后面队友帮助下获得最终的胜利,因此输掉比赛的选手往往有机会获得再度上场的机会,而前面赢球的选手也要保持良好状态,做好再度上场的准备,因此在团体比赛中,场内场上队员均需要顽强拼搏,不气馁,不骄傲,打好自己的比赛,为团体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出了团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