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之前的天气预报?

钟炳豪钟炳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以前,气象部门的气象观测项目主要是针对对流层(距地面0-17公里)的;现在增加了对平流层(距地面5-25公里,甚至更高)的监测。 以往的历史天气分析资料主要是指基于对流层观测资料制作的历史天气图、暴雨大暴雨冰雹等天气预警信号以及过去24小时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资料。这些基础数据的时效一般在3天左右且不能精确到具体某时某刻。随着大气探测技术的进步,目前的气象观测从时空精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台风为例,以前只能根据登陆地点和时间大致估计其强度,目前可以通过测站位于台风中心的正西、西北或东北侧而得到更准确的中心风力值。在登陆前就可精确地知道最强风力值和出现的时间点,并可以进一步预测其消散情况以及对当地造成的影响。

现在的气象预报技术已经可以实现“看得见,摸得着”,而不再是单纯依赖于气象专家的经验判断。通过收集大量历史气候数据并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在事前较精准地预测未来天气走向。但是,即便借助现代气象科技,人类仍然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的影响气象变化的因子,气象预测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现有的科技基础上通过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比如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复现不同时空尺度下云的变化情况进而推测出气象条件,为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重要依据。

向以林向以林优质答主

中国气象报社组织编写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60周年图志》,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气象事业60年的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细节,书中也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和近十年来的天气气候特点,本书将由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下内容摘编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60周年图志》。

中国历史和近十年天气气候资料

中国历史悠久,关于天气、气候特征及其演变的记载,是宝贵的科学资料,是现代气象观测资料的有力补充。我国最早的气象资料是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风雨雷电等文字记载。

自周代起至清代,历朝各史的天文志和水文志中,都有系统的关于气象现象的记载,特别是有系统的关于“水旱灾祥”的记载。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观测二十四节气,以表示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二十四节气在许多史书和方志中都有记载,可按现代标准进行分析和研究。

战国时成书的《吕氏春秋》中,有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8个节气的“十二月纪”。西汉时期,《淮南子》一书中已有关于24个节气的记载;东汉时期,对二十四节气有比较详细的说明。三国时期,编成《干象历》和《景初历》,测定了 24 节气的日度长度及其时刻。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收有“耕田”、“种谷”、“种宜瓜”、“葵芋”、“种参粟”、“种大小豆”、“大小麦”、“麻”等各种作物栽培与24节气关系的表格。宋代王祯所著的《农书》中,收有“占天时、顺地利”篇,记述了天气、24节气及“七十二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地方志——晋代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便有各地气温、降水等气象状况及与生产、生活关系的记载。南朝梁代沈约《宋书》中所记的南北朝时的气温,可看出此时的冬季比今天寒冷。唐代杜佑著的《通典》,对水文和农业生产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有较详尽的研究。宋代曾安正等人编写的《禾谱》中记述了浙东一带的年际“三候”——“春寒”、“夏雨”、“秋燥”,并论述了它与水稻生长及产量高低关系。清初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中,记有全国的地理环境、天气、气候的“冷暖”对比。在其他一些著作如晋郭璞《梅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吴其?T《植物名实图考》、清陈?k《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清陈文述《花镜》等书中也记述了有关我国古代气候和各地植物生长的材料,可供研究古代气温使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