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核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实际上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是春、夏、长夏(辰戌丑未月)、秋、冬,对应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颜色是青赤黄白黑。 “行”实际指的走,运行的意思。所以“五行”其实是五个过程,即春天万物生发,夏天万物繁茂,长夏(立秋节气以前)万物充实,秋天万物凋零,冬天万物沉寂,每个季节都包含木火土金水。 人体也是如此,春季肝气生发,夏季心火旺盛,长夏(大暑小寒间)脾胃旺盛,秋季肺金克肝,冬季肾水克心。
“相生”就是相互滋生,互相养育的意思,水生木,木生火,火上炎,实际上是强调在运行过程中相互滋生的状态。 “相克”即是相互克制、制约的一种状态。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其实也就是讲一个平衡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制约和克制的过程,五行就会失去一种平衡状态,疾病就会产生。 所以中医往往通过调节阴阳、调节五行来实现疾病的治疗。例如,热症用凉药,寒症用热药,实际上是调节了阴阳;补母泻子,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实际上是调节了五行。
属五行,就是说该事物(比如人)可以从木、火、土、金、水等属性中找到所属属性。木、火、土、金、水是中国人发现的五种构成世界的元素,即五行。在中国哲学中占有很丰富的思想空间,中医、风水、堪舆、占卜等都对此有运用。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中国世界观中的构成自然的五种元素。五行家认为,天下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者构成,五者之间有相生也有相克,并按一定的规律周流不已、变化无穷,由此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
在中国哲学史上,五行说最初见于《尚书?洪范》,但仅仅作为一种观念出现,并未论及其所以然。直到战国末年邹衍,才把它扩大为关于宇宙万物的构成原理和分层次的相生相克的解释原则,并由此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解释系统,被称为阴阳五行学说。
《礼记?礼运》中所说的“五物”,就是“五行”的同义词。人们通常用相生相克来指五行家的说法,他们所说的相生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解释具体现象时,一般多用相生,只在不能用相生来解释时才用相克。如《淮南子?天文训》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土者,火之子也,金者,木之死也(死同子)。”五行说影响了古代哲学家对于世界的考察。